從血腥冰淇淋三部曲到Baby Driver,淺談Edgar Wright的電影樣貌

Loner studio
10 min readApr 1, 2019

--

從視覺到聽覺都是一場極品饗宴。

大約是在一週前看了《Baby Driver》(玩命再劫,嗯我全文都不會這樣叫),對於片中的影像敘事及配樂結合太著迷,一查之下才發現是Edgar Wright導的片。哇不得了了,這個來自英國鬼才,著名系列作血腥冰淇淋三部曲用他個人鮮明特色翻玩了好萊屋大片的三大要素:殭屍、警匪、末日。一不小心就把他導過的片全部追完了(除了荒野大指客,這部連發行都沒有),從《Shaun of the Dead》(活人甡吃)、《Hot Fuzz》(終棘警探)、《The World’s End》(醉後末日)、《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歪小子史考特),都可以看到Edgar Wright的強烈個人風格。

爬些文後了解他也是個深受東西流行文化薰陶長大的孩子,其作品滿滿滿滿滿滿滿的致敬早期的影視作品,或者在歪小子史考特中滿滿的日本電玩元素,他也能精準詮釋,毫不馬乎。其個人對音樂的品味及廣度也是相當有涵養,在各作品中不時登場的配樂總是讓我驚呼,哇選得太好了吧!

以下我以三個面向討論關於Edgar Wright作品的樣貌,及其出眾的原因在哪:

(一)用影像說故事

忘記是誰在談論好的電影影像敘事舉例道Steven Spielberg在《侏羅紀公園》中的某段:當亞倫博士一行人搭乘直昇機準備降落時遇到氣流,機上眾人紛紛抓出安全帶固定以策安全,每個人的鏡頭都帶出各自不同的個性。這才是一個好的影像敘事,而不是還需要多少故事或旁白去建立角色個性。

01:50開始鏡頭帶到每個人綁安全帶的方式各有不同

同樣都是影像敘事的高手,Alfonso Cuarón習慣用長鏡頭來推動電影前進,而Edgar Wright則是喜愛用快速剪接來建構事件的發展,如醉後末日中迅速置換的倒啤酒畫面最後一杯變成裝水,帶出Andy堅持的個性。當然他也會用長鏡頭帶出角色個性,但視覺上非常快速流暢,最常見的就是跟著角色滑過一面牆,角色的服裝、狀態也跟著改變。少了多餘的鏡頭,卻把更多訊息坎進畫面中。

在血腥冰淇淋三部曲中,你會發現三部作品共通性更高,Edgar Wright的慣用伎倆都會恰恰好的出現在該出現的時機,如:翻過圍籬圍籬卻倒下、物件進入畫面的突兀、或人物離開時的處理手法。他在每個鏡頭上都下足了功夫,你很難看到他會用多餘的鏡頭或是偷懶的方式去呈現畫面。記得《終極警探5》中一段Bruce Willis只是翻個鐵網就用了17個鏡頭….,或瘋狂爆破麥氏在變形金剛中狂用重複鏡頭。

還有網友整理《醉後末日》開場那一大段自述故事,赫然發現這整段已經把後面全部劇情都先演完了…

(二)音樂與影像的結合

不消說,《Baby Driver》開場那段Bellbottoms直接定下整部片的調性,也完美建構了Baby的個性:熱愛音樂、有些天真、活得很自我也有點痞。他與車上其餘三位搶匪是截然不同世界的人,會出現在這也是因為需要他神乎其技的開車技術,開場6分鐘的搶銀行-飛車追逐橋段,足以載進史冊了。

延伸閱讀:另一部《Drive》(落日車神),開場追逐片段呈現Ryan Gosling飾演車手的冷靜沈著。

我個人很愛的另一個畫面是《歪》片中,Scott才在舞台上打敗第五、六位邪惡前任們,衝下台去要找Romona,結果在人群中撞見等著他的前女友小刀,配樂響起竟是Broken Social SceneAnthems for a seventeen years old girl,這首歌唱的是一個年輕女孩知道自己愛上一個不對的人,無法放開而不斷低語糾結,正如此刻小刀的心境。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活》片中,一行人躲進Winchester酒吧時,跑出來變成殭屍的老闆,Shaun和Ed、Lizzy抄起撞球桿與之對抗,而旁邊越唱越大聲的Queen-Don’t stop me now節奏與他們打在殭屍老闆身上的棍聲完全合拍。而後David衝去關電源時不停切換燈的開關,讓外面的殭屍彷彿置身夜店之中,隨著Queen的音樂搖擺的畫面,更是讓我大笑不止。

Why is Queen still on!!!!!?

甚至連Baby Driver中Baby一行人和Doctor合作的槍販駁火時,槍聲竟然全都對在Tequila的節拍上!

Te~~quila!

不知道他是不是特別愛Queen,印象中是總共出現三次在他所有作品中的樂團,而且還都是在劇情中有份量的歌曲:Don’t stop me now在《活》片中Winchester那段剛已經討論過;You’re my best friend則是片尾曲;Brighton rock在《Baby Driver 》中也是建構Baby與Buddy情誼的橋樑,也是後來決裂時的迴響。不過在看完他所有作品後,你真的會對他選進電影中的歌單讚賞不已,《Baby Driver》的原聲帶發行時直接登上美國iTunes排行榜冠軍。

(三)內心的焦慮

雖然血腥冰淇淋三部曲主要都在諷刺這世界,大抵都是再談論體制化,但貫穿三部曲、歪小子史考特到Baby Driver的核心,都是劇中角色的內心焦慮。

你可以看到Shaun(活人甡吃)對自我生活的麻木,與Ed渾噩終日,對未來毫無發展計畫,直到殭屍末日來臨時,生存感爆發的他,才意識到自己的人生難道就要這樣結束了嗎?於是他拉著Ed、拉著媽媽、拉著Lizzy和她室友們,展開他以為的完美求生計畫,卻在過程中一步步發現自己的計畫錯誤百出。在最後以為自己和Ed、Lizzy都要死了,才悔恨自己原來什麼都做不好。

我一直覺得逃亡中途遇到的Yvonne一行人,是對迷霧驚魂的致敬,《迷》的結局嘲諷主角David在殺死自己的兒子後,才遇到前來解救的軍隊以及當時第一個吵著要離開找孩子的媽媽。正如Shaun自以為是的計畫,卻害得只剩他和Lizzy活到最後,大難不死之餘再見到Yvonne一行人都活下來,令人徬徨。

Ed(Nick Frost)與Shaun(Simon Pegg)

Nicholas(終棘警探)的人生失衡,他一直都是破案率超高的菁英倫敦警察,也因為太投入工作,面對情人、同事都不曾在乎對方感受,也因此招忌的他被發配邊疆到Sandford當警長。天之驕子落入凡間,感情不順,事業重挫,他的焦慮壓在心底,仍然用堅守法治掩飾心中的脆弱。好在遇到Danny拉著他、視他為學習對象,讓他學著正視他人感受,試著在乎他人。也因為他的正直不阿,才能感染Danny和其他警局同事對抗鎮上的黑暗勢力社區巡視組織。

Danny(Nick Frost)與Nicholas(Simon Pegg)

Gary King(醉後末日)步入中年參加戒酒互助會,大談著高中時期的輝煌過去,沒人為之驚艷,日常生活卻被要求準時幾點就寢,他早已不再是年輕時的金大王,焦慮著自己剩下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於是硬把青春時期的死黨一個一個拉來重聚家鄉Newton Haven,再度挑戰黃金哩,這是他唯一能拿出來講的事,不像長大後的死黨們人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有著不能拋下的人事物。

其餘四人一直對毫無成長的Gray感到不耐,但家鄉的異狀迫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平安逃出去上。當中有一段Andy對King的坦白我仍記憶猶存:多年來,Andy無法原諒King不是因為過去King做了多少對不起他的事,而是Gray的沉淪,Gray本是高中時期的風雲人物,卻過於沈迷在昔日的輝煌。人生往前走了,大家也往前走了,他卻還在原地。這直擊了Gray的焦慮,也讓Gray最後找到自己的路。

Andy(右二,Nick Frost)與Gray(右一,Simon Pegg),對,又是他們兩個。

不過上述三片主要還是在講人在社會中的體制化,《活》片的最後殭屍反而還能與人共存,讓人找到殭屍的用處及樂子,亦有所指的說現代人的生活被文明社會漸趨稀釋、單調,與殭屍無異。《終》片中對抗社區巡視組織的過程,即對抗一個烏托邦社會集權統治,反對權威利用恐怖刑罰對付百姓以便維持體制。最大的聲量還是在醉後末日,那對與銀河高級文明對罵的橋段,也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人之所以可貴,在於人的自由意志,因此我要擺爛、粗魯、不長進、反文明是我的事,乾你屁事,然後文明社會就毀滅了…

《歪小子史考特》這部片雖然超級Cult Film,但仍有著青少年的迷惘。生活迷航的Scott,過往的情史不斷但都不長久,唯一與人稱道的是自己玩的樂團性感爆貓音樂很不錯。對於人生,他是迷惘的以為感情能給他存在的意義。他先是與小五歲的17歲高中女孩小刀約會,卻在後來見到Romona移情別戀,中間與邪惡前任聯盟對決太無釐頭我就不談了。最後與Gideon的決戰中領悟,與其為他人而活,都不如為自己而奮鬥來得強大,在第一次對決他獲得愛之刃,卻仍被Gideon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再次闖關獲得的自我之刃,令他強大得足以擊敗Gideon,也知道自己處理感情的方式很糟糕,正視自己的錯誤,也獲得了成長。

這部片真是ㄎㄧㄤ到炸。

而《Baby Driver》呢?Baby從12歲起就學會偷車,遇上Doctor後變為他工作還債。兒時的車禍給Baby永遠的創傷,他依靠音樂來治療自己的傷痛。再遇見Debora之前,他的生活就是單純的替搶匪開車、照顧養父Joseph、享受音樂。遇見她之後,Debora給了Baby美好的嚮往,卻同時帶給他憂慮。她不屬於自己的世界,Baby不願讓她涉入工作這一塊,極力想要保護她,但故事總是事與願違,越到後面Baby的行事越超出自己的準則,亂了套的世界為的就是生存下去。最後他還是坦然面對過去的罪行,但也因其個人一直出於泥而不染的善良,熬過牢獄,與Debora再度聚首。

Baby的善良最後也幫助了他自己

支持好的導演,讓他們的作品被看見

在現今的電影創作環境中,不乏看到許多系列作續集或是重開機版,又或是某某宇宙觀的電影,市場機制助長了這些電影的誕生,但同時也扼殺了電影業的創意,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大咖演員宣布參演英雄片,導演的發揮卻又備受限制,成為負面扣分。Edgar Wright原本是《蟻人》的導演,後來宣布創作理念不合而退出,但仍是《蟻人》編劇,這也讓《蟻人》的精彩增添了不少。在漫威系列作中將個人理念發揮最好的仍是《黑豹》導演Ryan Coogler,拍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好電影。希望這世上有更多像他們一樣好的導演,能將原創劇本、獨立故事都得如此精彩,讓電影藝術的呈現與價值,綻放更多的火花。

--

--